先导(昆明)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工程部经理郑子宇工作4年,历经4个项目。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,是他的工作常态。暴晒的烈日下,寒冷的深夜里,他从来没有抱怨过,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岗位职责,默默为项目优质履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心中有光,以理想为马挥鞭启程
心中有光,以理想为马挥鞭启程
心中的微光,是梦想出发的地方。2018年7月,郑子宇从一名大学生转变为工程新人,来到了公司首个水务环保项目——滇中污水处理厂项目。在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政策理念下,项目建设的意义重大,施工任务繁重,始终处于“开始就是倒计时”的工作状态。
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差别,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郑子宇开始了每天“项目部——工地”两点一线的忙碌生活。他白天拿着图纸到现场向师傅、同事请教,晚上整理数据,总结当天所学,思考原理方法,一直忙到深夜。他说:“做好每一天的复盘,做对每一天的工作,做到每一天都有所收获,这样才是对自己负责,对单位负责。”渐渐地,从彷徨到坚定目标,从陌生到熟悉,从一片空白到得心应手,这期间他学会的很多专业知识,都为之后的工作储备了扎实的现场经验。
2019年10月,仅仅积累了1年工作经验的郑子宇,带着一名还未毕业的实习生,独自负责文山某项目3栋营房整修工程。工作体量大,远超两个人的能力,但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“遇到问题要解决问题”,郑子宇在心里不断给自己鼓劲,从容地面对业主、监理代表,全局把控整个项目的资料、社会关系、现场施工组织,遇事分清轻重缓急,凭着身上的沉稳劲一路过关斩将。“背着军用挎包、戴着安全帽、拿着图纸,在施工现场一干就是一天,这么年轻,既能吃苦又能干活,真难得。”工地上的师傅这样评价这个小伙子。
朝披星辰至,夜戴晚月归。在独立完成工程任务这一硬仗后,郑子宇的“滇途”才刚刚开始。2019年底,公司接到《教育脱贫攻坚“十三五”规划》重点工程、昭通市20所高中教育补短板之一的鲁甸三中项目,工期紧、任务重。在接到通知后,郑子宇第一时间赶到项目现场,为后续施工当好开路先锋。
鲁甸三中项目位于昭通市鲁甸县东部,最高海拔达3356米,气候环境恶劣。12月份正值寒冬,郑子宇与同事租住在离项目不远的山下,他每天7点便带着仪器上山。清晨寒风凛冽,而他已经在海拔3000多米的施工现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,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,在寒风中争分夺秒。
2020年2月初,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挡了项目复工复产的进度。为了按时完成节点任务,经项目领导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防疫部门联系沟通,打通了复工复产“绿色通道”后,郑子宇主动报名赴项目建设隔离区,“战疫情、抢进度、保质量、保安全”。为实现“防疫+达产”加速度,项目积极落实公司纪委疫情防控监督工作要求,郑子宇作为项目部的青年“党风廉政监督员”,紧跟公司纪委步伐,围绕疫情防控重点,开展同步监督工作,积极备战项目“生产战“与“防疫战”,筹备复工复产的材料和防疫物资,为项目顺利开工奠定了基础。
日月无言,星光可鉴。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刻、艰难时期,他面对疫情不退缩、不畏难,急难险重冲锋在前,凭借着优秀的表现,被评为2020年度“银牌监督员”。即使在周末,他也会参加各种竞赛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,以赛促学,不断进步。
追风赶月莫停留,平芜尽处是春山。经过了几个项目的实践历练,郑子宇从毫无经验的毕业生迅速成长为骨干人才,以优秀的表现得到了公司各级领导的肯定。他毕业不到3年,在24岁时便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部门经理,最年轻的专业导师。2021年,郑子宇挑起了先导(昆明)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工程部经理的大梁,也为项目部新鲜血液的培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郑子宇言传身教,从简单的做台账、卷内目录,到现场“三控三管一协调”的掌握、复杂的成本分析等,都教导帮助着徒弟。当徒弟在现场工作上出错时,郑子宇会带着徒弟来到现场,针对错误不断指导;面对徒弟比较薄弱的图纸理解和内业计算能力,郑子宇会组织他们一起审阅图纸、阅读相关书籍,在此基础上组织培训考试。“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’,更多的是教给徒弟如何去学习新知识,如何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。”这是郑子宇对自己要求,也是他对徒弟的要求。
从刚入职兢兢业业学习知识的小学徒,到现在新人眼中的“大神”,从现场责任师到工程部经理,郑子宇一步一个脚印,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努力。
一方热土,守建筑初心,郑子宇在平凡岗位上助力城市发展,展现使命担当,以奋斗之姿展青春本色,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,汇涓滴之力为磅礴巨力。